[2021/09/01]   【活動與演講】2021年8月28日新生兒聽力篩檢、確診、療育 操作學習要點

馬偕醫學院  聽語學系 大事記

活動主題:新生兒聽力篩檢、確診、療育 操作學習要點

日期:110828

地點:線上課程

活動摘要:

了解新生兒聽力篩檢重要性,因台灣新生兒先天性雙耳中重度的發生率為千分之一~二。而台灣於2012/3/15國民健康署全面補助新生兒免費聽力篩檢(自動聽性腦幹反應檢查),並施行136原則,也就是一個月前完成聽篩,三個月前確診,六個月前早療。

之所以會強調其重要性,是因為聽損會影響口語、語言發展,含溝通、認知、閱讀、社會情緒。因此,一旦確診為聽損且無法治癒(如中耳炎可以治療)都建議先行配戴助聽器。

聽覺輔具除了助聽器還有人工電子耳,兩者差異為使用者的聽損嚴重程度,以及刺激方法。若聽損程度在重度以上且助聽器配戴3~6個月效益不佳,則會建議使用人工電子耳。佩戴輔具後不代表聽力恢復正常,而需要養成配戴習慣、定期追蹤聽力狀況、助聽器設定,以及做聽能復健。

心得

老師經由影片講解整個新生兒聽篩流程介紹,再回到PPT強調重點及補充臨床重要觀念,包含如何面對確診家長之情緒等等。要點為:與家長諮商的用字遣詞,盡量正面又不失專業的風範,可以協助給予客觀分析,但不要太過於刺激到家長的情緒,而若家長對我們態度很差,也應該不要放在心上、不要太往心裡去,因為可能家長正在歷經悲傷五階段歷程,應該加以同理。

老師也強調,應用在臨床實習方面,我們應該要多多學習老師如何與個案家長諮商,因為一個專業的聽力師不只是應該盡力將報告品質提升且準確,而是也要學會獨當一面的與家長做諮商。

而針對專業知識、學理方面的加強,再次複習了助聽器與人工電子耳之使用對象差異,以及其刺激原理本質上的不同。並講到如何將聽覺輔具之效益揮到最大化,不單單只是選配好輔具,而是需要養成配戴習慣,讓大腦去習慣輔具處理過的聲音。藉由生活中許多突發聲音的刺激去讓大腦學習,發展出語言。而針對聽能復健的部分,需要個案及其家屬具備動機,這也是人工電子耳很強調的要點,因為唯有將學習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做訓練,才得以將效益發揮到最大化。

照片(至少四張)

照片說明1:播放課程講解影片

照片說明2:課程投影片講解

照片說明3:課程測驗討論

照片說明4:課程補充講解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