爰此,碩士班成立的發展方向主要為培育三種人才:
一、 打造進行聽語研究所需之結構性資源,深化聽語基礎研究並提升研發效率,積極培養研究人才。
二、 培育臨床教育與聽語專業管理人才。
三、 結合本校資源培育跨領域整合特色人才,促進多元服務模式之建構。
本碩士班專注培育研究人才、臨床教育與專業管理人才,以及跨領域整合的特色人才,將能為台灣在此領域的發展提供重要的貢獻。
一、 深化聽語基礎、臨床研究並提升研發效率,積極培養研究人才
→要有探索聽語未知研究問題、創造知識意願的人。
→要有對聽語臨床教育興趣的聽語治療師的人。
三、 結合本校資源培育跨領域整合特色人才,促進多元聽語服務模式之建構
→要有對聽語跨領域整合具興趣的人。
(1) 形成問題 (基礎研究課程、Practice management)
(2) 解決問題 (各種 problem solving models, technologies)
(3) 執行能力與風險管理 (Project management)
(4) 成果評估 (outcome evaluation methods)
(5) 專題或實習應用
本碩士班與學士班課程規劃最大差異,其碩士班設立目的為提供更進一步聽語專業訓練、培養與擴展聽語專業角色,成為臨床服務與教育中的高階人才,沒有規劃聽語相關實習課程,無法考取聽力師/語言治療師證照。
以國內已成立的聽語研究所為例,通常學生分為「聽力組」與「語言組」兩類。不過,因過去聽語科系較少,研究所成為聽力語言兩組學生取得聽語師證照之主要途徑,也導致研究所必須提供許多基礎聽語科目學分,以滿足其國考證照考照之應考資格。對這些研究所而言,必須向外徵聘許多兼任師資任教這些科目,且此類學生因為志向以從事臨床執業為導向,修習相關聽語臨床課程學分已耗費許多心力,在聽語研究相關的學習與投入相對受限。
國外設立已久的聽語系所或溝通障礙學系所,均設有聽力學及語言治療的大學及研究所課程,並設有可供系所師生教學、研究與實習的聽語中心。
以本學系未來發展而言,係效法國外聽語學系「系所合一」之編制,以增班(聽力、語言治療各一班)及成立研究所(碩博士班,分為聽力組與語言治療組)為長遠性之規劃。學系持續擴展「聽語教學實習中心」及「聽語臨床治療中心」之空間及功能,祈可增加聽語障礙個案量與個案類型,提供大學部學生臨床實習之資源與機會與研究所學生臨床研究收案的動能,遂可以增加本學系及碩士班畢業生未來於職場之競爭力,更能提供學系上教師與研究生臨床研究之材料與資源,使本學系成為真正「系所合一」、「臨床實務與研究並重」之學系。
台灣是學士級課程為主,美國則須為碩士級或博士級的訓練。在實習階段的安排上,美國的語言治療學生除了在就學期間的實習經驗之外,還需要通過 clinical fellowship program,亦即在合格專業督導的指導下累積至少 1,260 小時的臨床服務時數,始能成為正式可獨立提供服務的治療師。而就執業模式來看,美國聽力師和語言治療師為獨立執業,台灣的聽力師和語言治療師須取得醫囑才能執行相關工作。
台灣的訓練模式,結合學校(前三年)以及臨床機構(第四年)訓練,相對而言,時程規劃十分緊迫。近年來,專業技術人員的教育訓練,已經從核心課程或課程本位的思維和模式,逐漸轉移為核心能力或能力本位的思維模式。過去以課程本位設計的訓練,學生在意學分多寡,實習時數的多寡,而忽略自身執業能力的培養。就核心能力而言,或可分為:(1)評估診斷能力;(2)介入技能與介入成效評估能力;(3)諮詢與轉介的能力;(4)研究與評鑑能力;(5)督導能力,以及(6)管理能力。現行的訓練多著重在前三項,然而後三項能力,除了可以提升已投入專業場域治療師的服務品質,就整體領域的長遠發展來看,亦是讓實習生的學習效能更進一步,以及促成持續改善的重要機制。國外在臨床督導與專業管理的訓練上,已有專屬的課程規劃。聽力師和語言治療師在台灣是新興的專門職類,仍在爭取社會各界的認同與支持。如今已有一定的資源投入培育基礎臨床人力,應開始提升關於督導與管理能力的訓練,作為持續改善服務品質與強化專業價值的基礎。
本校目前設有醫學系、護理學系、聽力暨語言治療學系、生物醫學研究所、長期照護研究所以及高齡福祉科技研究所,各教學單位所投入的教學與研究資源,多能與聽力暨語言治療學系碩士班之培訓目的相結合。
另學系之國際合作夥伴如日本縣立廣島大學(Prefectural University of Hiroshima)、澳洲Australian Hearing、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CSUN)溝通障礙科學系所之聽語臨床中心等,都有簽訂合作備忘錄MOU,可安排學生至這些學校以增廣學生國際觀及累積學生臨床研究能力。
二、業界合作資源
本校本身位處三芝,學系師生已多年於三芝、淡水、石門等地區,至幼兒園、老人社區、安養機構或日照機構進行聽力和語言篩檢的活動。
馬偕紀念醫院為與本校最直接關係之機構,該院研究團隊成員多達三百餘人,其研究成果對國內臨床研究具一定的影響力;除馬偕紀念醫院有豐富的醫療服務與研究資源外,雙連安養院、馬偕體系各基金會所支持的日照機構,以及學系近年來與各大臨床服務機構、基金會、聽力輔具服務產業、輔具製造產業、雲端服務與物聯網技術廠商、數位信號處理晶片設計公司、信號處理及人工智慧演算法開發廠商等產業夥伴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係,學生可藉由實際參與不同機構或產業的服務活動,累積相關實務經驗。
(一)基礎聽力語言研究之人才工作:醫學研究部、聽力語言系所之教師、聽力語言相關產業研發人員。
(二)聽力語言臨床督導與管理人才工作:各醫療機構、診所。
(三)投入多元服務與新創服務之人才工作:走出現有臨床機構,以聽語服務為主軸,促進整合性服務之發展(教育系統、長照、早療、偏鄉服務)。
(四)聽力師、語言治療師之臨床工作:包含自行開業、醫院早療系統、學校特教系統、衛福長照系統、醫院復健系統、醫院耳鼻喉系統。
(五)聽語溝通增進產業工作:包含溝通輔具、助聽輔具(CI/HA/ALD)、聲音產業、AI產業。
二、進修選擇:畢業後對研究(產業)/國外進修(教職)者,就讀完本碩士班後可銜接國內外相關高階聽語博士學程。
|